新政府上任之前,

金管會以及券商龍頭紛紛在此時提出建言,

企圖挽救積弱不振的台北股市。

券商龍頭元大金董事長賀鳴珩呼籲

短期降低證券交易稅,

由目前的千分之3降至千分之1,

待市場日均量回到新台幣1500億元以上,

再恢復原稅率。

 

金管會更是一口氣提出五項改革:

(1)股利所得課稅,內外資一致、

(2)十年內繼續停徵公司債及金融債券的證交稅、

(3)調整外國人投資我國企業債券的利息扣繳稅率、

(4)固定收益類型基金免證券交易稅、

(5)取消二代健保對股利所得收取補充保費。

以上的建言都對,

但是想要把出走的中實戶、大戶請回來,

就應該追根究柢,

找出他們離開市場的原因。

我認為這三個「不公平」,

是讓有錢人不願意回來股市的原因。

 

1.股利所得內外資稅制不同:

依現行規定,

外資的股利所得採分離課稅,稅率20%

本國法人併入營所稅,稅率17%

但是本國自然人是併入綜合所得稅,

稅率最高可達45%

這個不公平制度傷害了誰?

答案是公司的大股東。

因為他們是每年領取股利最多的一群人,

每年配得息越多,所要繳的稅就越多;

如果運氣不好,股市面臨空頭,

不僅股息沒賺到,還賠了價差,

更要繳一大堆稅,

很有可能一夕之間資產大幅度縮水,

這個算盤誰來打都不划算。

如果將股利所得跟綜合所得分開課稅,

大股東的稅率便不會因為股利領得多,

而拉高自身的所得稅率,

也就不會每年的第二季大賣股票了。

至於稅率的擬定,

跟外資相同(20%),或是比外資低,

跟國內法人一樣(17%)

則是吸引投資人回流的誘因強弱。

 

2.可扣抵稅率減半

第二個讓大家覺得不公平的,

就是「可扣抵稅率減半」。

對於習慣中長期投資的中實戶而言,

每年的股息是重要的收入來源;

除此之外,

可扣抵稅率也是

他們決定長期投資一家公司的參考原因。

但這真正讓投資人感到不公平的是

「可扣抵稅率減半」,

明顯地違反「一稅不兩課」原則,

如果同一筆收入要被課二次稅,

那麼誰還願意長期投資台股呢?

因此恢復可扣抵稅率100%減免,

是另一項重要任務。

 

3.股利扣繳二代健保補充費:

這也是讓人感到匪疑所思的一項政策:

「為什麼政府缺錢要拿股民開刀?」

為什麼要讓額外兼職的人

負擔全民健保的黑洞?

馬英九政府甚至要把長照費用

也要從股利所得下手,

雖然立法院還沒通過,

但這已經讓股民心中的怒火燃燒至高點。

理由很簡單,除息時股價會跌

股民都還沒有真正賺到錢,

就被政府強收2%的補充費,

這樣誰還想要投資股票,

誰還想要參與除權息呢?

這一點不僅中實大戶不滿,連升斗小民都搖頭。

 

以上三項是股民最感到不滿的「不公平」政策,

新政府只要把這些不公平消除,

投資人自然而然會回到市場。

不過,想要回到過去

1200億或是1500億以上的日成交量

還有一些調整,新政府可以一併考慮。

 

1.除息不扣價:

放眼美國、加拿大、部份歐洲股市,

個股除息不會扣除股價,

但是台灣卻是先扣價,再設法填息。

如果把這幾十年來的交易習慣

改成跟歐美先進國家一樣,

投資人參與除息,可以真實拿到股息,

這樣就算要扣一點二代健保補充費,

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。

 

2.交易檔次恢復以往:

馬政府以為

增加個股的委買委賣的檔次,

就可以增加成交量。

我只能說這真是太天真了。

因為在實務上

這會讓許多原本在市場上的造市者

因為賺不到錢而退出市場。

一但這些造市者退出市場,

台股的成交量就會急速下滑。

最好是將股票的交易檔次恢復至以往

例如:50以上的個股,

一檔次就是0.5元,而不是現行的0.1元。

 

3.自然人也可以借券:

目前市場上借券大宗,仍是屬於外資,

但是不只是法人有借券的需求,自然人也有,

因此,把借券制度向一般投資人開放,

讓台股不再獨厚外資法人,

國內投資人才會願意重回股市。

 

股票市場,其實最初的目的是「籌資」。

無奈馬政府將所有股民都視為「投機分子」,

做了諸多不合理的政策或是制度,

股民不是笨蛋,

沒有人會拿錢來開玩笑。

所以,要救台股很簡單,

不需要再去研擬過多的新措施,

把上述的不公平、不合理措施拿掉,

台股就會恢復元氣了。

 

表、各項待改善政策及急迫性

 

註:★號越多,表示越急迫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o and Frog 的頭像
    Mo and Frog

    老摸跟蛙董的面面

    Mo and Fr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