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八月三十一日,
航運業傳出一個讓人不敢置信的消息:
「南韓韓進海運宣告破產!」
此消息一見報,全球一陣嘩然,
因為韓進海運是全球第 7 大海運公司,
其運力占全球比重約2.9%,
總運力約61.8萬TEU,包括自有37艘、租賃58艘,
美洲線佔總營收比重55%、
歐洲佔總營收24%、亞洲則佔18%。
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想問一個問題:
「這麼大的公司,怎麼會倒呢?」
事出必有因,世上豈有無水之冰!
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,
全球貿易活動顯著萎縮,
加上中國經濟成長率銳減,
使得全球海運業經營飽受衝擊。
航運市場因此陷入運能過剩,
導致運費下跌的惡性循環;
海運業者紛紛被迫拋售資產、裁員、
暫停部分業務或整併,
來挽救財務甚至求生,
除了韓進海運之外,
全球最大貨櫃船運商:馬士基(Maersk)
早在八月九日就公開說明,
將退出中國10個港口的進出口服務業務,
以加緊縮減成本。
只是當時的馬士基的示警,
對於已經冰凍三尺的航運業,似乎於事無補,
又或是敲響了航運業的喪鐘?
來回顧一下韓進在過去5年當中,
就有4年處於虧損情況,
截至今年6月底累積債務已達6.1兆韓元(54億美元),
可以說是已經到了沒有轉圜的餘地了,
也就是因為如此,
公司最大債權銀行「國營韓國產業銀行」(KDB)表明,
韓進提出的財務重整方案,
包括與租船船東協議新運費及要求展延部分債務,
仍不足以堵住高達1.3兆韓元(12億美元)的現金缺口。
而同屬韓進集團的大韓航空,
也決定袖手旁觀,
不願意出手填補這個看似深不見底的財務黑洞。
這件事情讓我想到不少投資人,
在投資股市時常常保持著一個迷思:
「大公司不會倒」
可是從這一次的南韓韓進海運破產,
以及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,
一再地告訴我們,
這個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投資法則,
其實正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挑戰。
而這個挑戰正是全球貿易的衰退,
而這個問題的背後隱藏著
保護主義的復辟和全球開放主義的勢微,
這個問題太大,不在我們這次的討論範圍,
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聊。
我希望從這次韓進海運破產事件,
能夠帶給投資朋友一些投資上的領悟:
全球趨勢已經在改變:
以往「大到不能倒」的觀念已經不適用了,
真正不會倒的是那些維持競爭力的公司。
價值型投資也開始要關注公司的競爭力!
獲利是最終要求:
既然是開門做生意,就還是要將本求利。
短暫地虧損或許可以忍受,
但是若出現連續性地虧損,
可能就要提高警覺,
公司可能正在被市場淘汰。
週轉不靈就會破產:
雖然韓進有不少的負債,
但真正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
是「銀行抽銀根」,
導致韓進週轉不靈宣告破產。
所以財務報表上的「現金流動比率」
可能比「負債比率」更重要,
因為一般股票投資人在求償順位上,
往往排在後面,
而且還不到求償的階段,
股價就已經直接反應下跌了。
韓進海運過去五年有四年虧損,
並保有長期負債以及短期的現金缺口,
因此,
我們也用同樣的標準來看待國內的貨櫃三雄,
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比韓進更有優勢,
還是有可能步上韓進的後塵呢?
表、貨櫃三雄近五年獲利情形
資料來源:CMoney 選股勝利組
從附表中來看,
長榮(2603)過去五年之中,
有三年是虧損,但沒有連續;
陽明(2609)在過去五年中,有四年是虧損,
只有在2014年呈現獲利。
但真正讓我驚訝的是萬海(2615),
雖然在貨櫃業的運量比不上長榮及陽明,
但是在過去五年的獲利表現,
卻是連續五年都獲利,
而且在今年上半年也有0.13元的每股盈餘,
領先陽明以及長榮。
也因此在股價上略高於他們。
如果從流動比率來看,
表現相對不佳的是陽明,
只有77.35%(去年財報),
表現最佳的是萬海。
在負債比率的部份,
也是陽明較高,萬海最低,
因此,
如果是站在價值型投資的角度來看,
投資朋友應該知道怎麼選了吧!
不過,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。
根據法國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指出,
今年貨櫃市場運力供給約增加5%,
需求僅增加1-2%,
也就是說供給大於需求的困境還沒有完全脫離;
如果南韓政府遊說現代商船承接下韓進的貨櫃船,
那麼市場上的運力仍舊沒有減少,
近期的運價調漲,可能只是季節性的因素,
因此投資朋友在下手前,要評估清楚唷!
本文同步刊登於 Yahoo奇摩理財 專家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