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十五日MSCI公佈納入中國A股的決議,
仍舊是否決了中國 的申請。
這次是中國第三次
被MSCI新興市場指數擋在門外。
雖然市場的看法紛歧,
不僅是外資的看法分歧(高盛看多、花旗保守),
就連我們前後任金管會主委
曾銘宗以及丁克華先生,
都曾經為了這事熱烈討論,
到底這件事有多重要?
我們到底應不應該緊張,
我們又該如何因應,
可以趁著這次的機會好好思考一下。
根據MSCI的文件中顯示,最主要的原因有四點:
1.解決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
2.強化股票暫停交易管制措施
3.QFII額度分配和資本流動限制改革
4.需取消與A股掛鈎衍生性商品的預審權
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看
MSCI拒絕中國A股的四點理由,
就會知道其實MSCI拒絕的確是有其考量的。
但就連小幅開放5%的幅度都沒有,
應該是跟去年A股ETF掛牌新加坡被拒有關。
本來今年MSCI要在香港召開記者會,
大家猜測
就是要宣佈開放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,
可是忽然有反對的聲浪傳出,
主要是因為去年陸股動盪之時,
有一 檔跟A股掛鈎的ETF
欲在新加坡掛牌被大陸當局拒絕,
市場認為大陸當局仍不夠開放,
因此就在公佈納入A股的前夕,
MSCI的決定出現「髮夾彎」,
取消記者 會改為電話會議,
拒絕A股納入MSCI成為定局。
但是,中國最近有許多開放措施,
例如:改進停牌機制、
放寬人民幣浮動區間、
不再對單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(QFII)
設置統一的投資額度上限,
而是以機構管理的資產規模
作為其獲取最高投資額度的依據。
並且開放式基金還可以
在日內將資金轉入或 轉出中國股市、
再加碼放寬2500億QFII額度等,
我們從一連串大陸的作法可以看出來,
其實中國十分重視這一件金融市場的大事。
背後的主要目的,
不只是追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.5兆美元,
更重要的是中國股票市場在全球的透明度。
大陸A股已經是全球第2大資本市場。
中國方面對境外投資者進入境內市場,做了很多努力;
長期來看,
A股納入MSCI是必然的,
我們又該如何自處?
我必須很痛心的說,
台灣錯過了幾次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機會,
因為害怕國際資金進入淺碟型市場,
把台股炒得太高,
結果讓上海撿了一個大便宜,
現在急起直追變得很有難度。
可是山不轉路轉,
我倒認為這有可能是台北股市否極泰來的機會。
筆者曾經在本專欄中提及,
想要救台股,
必須要讓外資的交易比重降低,
讓內資出頭。
若是在以往,大家一定直呼不可能,
但是台股在MSCI新興市場的權重
已經連 續多次遭降,
外資逐步撤出台股是必然的結果,
因此從現在開始,
到MSCI正式將A股納入的這段期間開始,
正是我們好好準備,讓內資抬頭的好機會。
內 資到底在哪?怎麼找呢?
我的一個台商朋友跟我說:
「台商在海外的錢就很多了」,
只不過礙於現在的法令,
在民國99年以前出去的資金,
匯回來時可能面臨龐大 的稅負,
因此許多的台商寧願讓錢在海外流浪,
也不願意讓錢回到國內。
如果政府願意大開方便之門,既往不究,
讓大筆海外的錢「鮭魚返鄉」,
我相信到時候台股 也不就需要再看外資的臉色了。
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,
低估的中小型成長股,
應該要漸漸取代外資權值股的角色。
因此,股本介於10億與50 億之間,
近三個月的營收年成長,
而且本益比低於10倍的公司,
例如:
昱晶(3514)、F-泰鼎(4927)、漢唐(2404)、
智易(3596)、台虹 (8039)、帝寶(6605)、
亞翔(6139)、台燿(6274)等股,可以稍作留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