抓對趨勢,搭中國「國產化」順風車
車子裡的金屬件、非金屬件,
這家公司做到垂直整合,
掌握著全中國汽車產業的脈絡。
今年度接獲中國車廠賓士及VOLVO等車廠訂單,
未來必定是中國汽車國產化過程的合作對象。
,
參訪 F英利(2239) 心得分享
在因緣際會下,我受邀前往中國東北長春市
參訪今年初在台掛牌的 F-英利(2239) 公司
雖然只是短短地三天行程
但卻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
以及台灣廠商如何在中國打拼
並且搭上中國汽車「國產化」的浪潮。
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此行的心得跟所見所聞吧!
飛機僅早晚一班,直飛長春
此行第一天,帶著迷矇雙眼搭上早上 7:00
從桃園直飛長春的華信航空
飛機上乘客稀稀落落
跟飛往其他中國城市(例如:上海、深圳)
人擠人的感覺截然不同。
可見台灣人到中國東北的興趣並不太高
也突顯出台商要在東北發展的困難度。
或許是因為直飛的關係
三個小時後飛機已經抵達長春上空
放眼望去是一片光禿禿景象
電影裡北大荒的畫面一幕幕地浮現腦海。
出了機場迎面而來的是冷冽的空氣
看了看溫度計…原來只有 6 度呀!
長春 中國汽車重鎮
為什麼想要了解中國汽車產業,就要到長春呢?
因為長春素來就有「汽車大城」的美譽
其地位就像美國的底特律
掌握著全中國汽車產業的脈絡。
不過這個形容,絕對比不上我親眼所見。
因為從我們下機到 F英利公司的路上
大馬路兩旁 80% 都是跟汽車相關的商家
那另外 20% 呢?
當然就是餐廳囉!
所以長春人的生活,除了飲食大概就是汽車了!
這說法絕不誇張!
因為幫我們開車的師傅(中國叫司機為師傅)
一路上跟大家聊的內容就是汽車
他不僅對各家各款的車如數家珍
甚至每款車的優劣都跟我們說的一清二楚
好像我們是要來買車的一樣,呵呵!
這還不夠,晚上下榻的飯店-艾博麗思
房裡提供的雜誌也是汽車雜誌
我的大腦裡瞬間被各式各樣的車子亂入了!
圖:艾博麗思酒店正門
言歸正傳,為什麼長春在中國汽車產業這麼重要呢?
因為這裡全中國前四大汽車集團:
中國一汽、上海汽車、中國長安以及東風汽車
東北就佔了三個。
尤其是一汽以及上汽集團,更是全中國汽車業的標竿
兩者合計佔全中國近 50% 的市佔率。
中國政府另有盤算
中國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,主要有三項原因:
(1)人民的消費能力成長
(2)國際油價下滑
(3)政策作多,購置稅減半
尤其是第三點,是本波中國汽車業成長的主要動力。
不過中國政府也不是省油的燈
在購置稅減半的背後,其實有著另一個盤算。
推動中國汽車「國產化」
這個盤算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國產化!
因為到目前為止
中國汽車市場還是以「合資品牌」所佔份額最大。
什麼是合資品牌?
例如:一汽大眾就是一汽跟德國福斯合資的汽車品牌
上汽通用就是上汽跟通用合資的汽車品牌
東風裕隆就是東風汽車跟裕隆汽車合資品牌
北京奔馳就是北汽跟賓士合資的汽車品牌。
中國在過去十年跟這些國際車廠打交道
無非是要學習以及提升國內汽車的自製能力
如今時機似乎更成熟了。
零組件廠優先受惠
國產化的意思,除了自主品牌的比例要拉高之外
車子零組件的比例也要大量自主化
因此早期在中國深耕的汽車零組件就有機會了!
為什麼呢?
因為國際大廠在零組件投入的研發成本是相當高的
以目前中國品牌的汽車廠是不容易做到的
唯有倚靠以往跟著外國大廠共同研發的台廠
才有機會達到汽車國產化的目標。
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
車子裡的金屬件、非金屬件他都能夠做到垂直整合
而且跟著各大車廠,從東北到華南都有設廠製造
滿足各大客戶的需求
這是一般汽車零組件廠做不到的!
(請參考下圖)
跟國際高端車廠(例如:賓士、寶馬、奧迪)的合作經驗久
跟一般做 AM(售後市場) 的供應商不同
屬於第一級(Tier 1)供應鍊
進入障礙相當高
而且一但接獲任何一車款的訂單
訂單就是 5 年起跳
類似這樣優勢的台商
未來必定是中國汽車國產化過程的合作對象。
其他如變速箱齒輪組大廠 和大(1536)、
鈑金大廠東陽(1319)、車王電(1533)等
近期切入第一、二級供應鍊大廠
未來也很有機會搭上這波中國汽車國產化的浪潮
但最值得留意的指標股,仍是 F-英利。
資料來源:籌碼K線
抓對趨勢,搭中國「國產化」順風車
本次行程第二天開始
長春就降下瑞雪 (都四月份了還能看到雪,真幸運)
不過我們一行人包得跟粽子一樣...糗
如果不是親自來到長春
不能體會台商在中國東北經營的艱辛
如果不是親自到工廠參觀
就不能體會原來人們眼中的傳統產業
其實也有著比高科技更難跨越的進入障礙
只要能夠把握住時勢
我認為後續的發展絕對大有可為。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