救股市,再拖下去就來不及了
就在上週,
老東家的經紀部主管打電話給我,
問我:「大戶什麼時候才會回來?」,
「什麼情況才會回來?」,
而且是「主管機關問的」。
我在電話這頭沉吟了一下,
我反問他:「大戶為什麼要回來?」。
因為雖然證所稅已經廢除,
但台灣的投資環境沒有以前好,
股市人氣也比以前差很多,
沒有特別的理由,
當然不會把台股當做第一選擇。
除非制度再放寬,
例如:證交稅降低、可扣抵稅額減半的政策修正,
或是二代健保補充費取消,
否則大戶又不是笨蛋,為什麼要回來。
不過往好的方向想,
主管機關真的有心想救股市,
只是暫時沒有好方法而已。
但是,再拖下去就來不及了。
券商整併,恐怕產生骨牌效應
有一則新聞,大家可能沒有留意,
但我認為這是證券業的一大警訊。
這則新聞就是「康和證開第一槍,3據點熄燈」。
而且這3個據點分別是:
古亭、東湖、台中太平分公司,
營業員們馬上就面臨了失業問題。
因為除了市場成交量減少之外,
電子交易比重提高,
恐怕是壓垮券商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根據證券交易所統計,
2015年證券市場電子式交易
(含網際網路、語音等)
金額為250,643 億元,
比2014年246,312億元增加4,331億元,
增加幅度為2.00%;
成交金額占市場成交總金額約為43.95%,
預料最快在明後二年,比例有可能會超過一半;
由於電子下單的折扣大,少則5折,多則2折,
券商陷入了削價競爭,
長久下來勢必會有一波淘汰,
只不過這些在證券崗位
超過二十年以上的中高齡營業員,
該何去何從呢?
沒有一個國家失業率提高,經濟會好起來的。
薄利多銷的金鑰在主管機關
網路趨勢不可逆,「薄利」已成必然。
既然薄利是必然,我們只能追求「多銷」了。
想要讓證券市場多銷,政府單位就必須「讓利」。
讓利給券商、讓利給投資大眾,
否則一昧地問「大戶何時會回來」,
恐怕永遠也不會有答案。
本文同步刊登在 三立新聞網 名家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