抓對趨勢,搭中國「國產化」順風車

車子裡的金屬件、非金屬件,

這家公司做到垂直整合,  

掌握著全中國汽車產業的脈絡。

今年度接獲中國車廠賓士及VOLVO等車廠訂單,

未來必定是中國汽車國產化過程的合作對象。

 

參訪 F英利(2239) 心得分享

在因緣際會下,我受邀前往中國東北長春市

參訪今年初在台掛牌的 F-英利(2239) 公司

雖然只是短短地三天行程

但卻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到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

以及台灣廠商如何在中國打拼

並且搭上中國汽車「國產化」的浪潮。

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此行的心得跟所見所聞吧!

 

飛機僅早晚一班,直飛長春

此行第一天,帶著迷矇雙眼搭上早上 7:00 

從桃園直飛長春的華信航空 

飛機上乘客稀稀落落

跟飛往其他中國城市(例如:上海、深圳)

人擠人的感覺截然不同。

可見台灣人到中國東北的興趣並不太高

也突顯出台商要在東北發展的困難度。

 

或許是因為直飛的關係

三個小時後飛機已經抵達長春上空

放眼望去是一片光禿禿景象

電影裡北大荒的畫面一幕幕地浮現腦海。

出了機場迎面而來的是冷冽的空氣

看了看溫度計原來只有 6 度呀!

 

長春 中國汽車重鎮

為什麼想要了解中國汽車產業,就要到長春呢?

因為長春素來就有「汽車大城」的美譽

其地位就像美國的底特律

掌握著全中國汽車產業的脈絡。

 

不過這個形容,絕對比不上我親眼所見。

因為從我們下機到 F英利公司的路上

大馬路兩旁 80% 都是跟汽車相關的商家

那另外 20% 呢?

當然就是餐廳囉!

所以長春人的生活,除了飲食大概就是汽車了!

 

這說法絕不誇張!

因為幫我們開車的師傅(中國叫司機為師傅)

一路上跟大家聊的內容就是汽車

他不僅對各家各款的車如數家珍

甚至每款車的優劣都跟我們說的一清二楚

好像我們是要來買車的一樣,呵呵!

這還不夠,晚上下榻的飯店-艾博麗思 

房裡提供的雜誌也是汽車雜誌

我的大腦裡瞬間被各式各樣的車子亂入了!

圖:艾博麗思酒店正門

 

言歸正傳,為什麼長春在中國汽車產業這麼重要呢?

因為這裡全中國前四大汽車集團:

中國一汽、上海汽車、中國長安以及東風汽車

東北就佔了三個。

尤其是一汽以及上汽集團,更是全中國汽車業的標竿

兩者合計佔全中國近 50% 的市佔率。

 

中國政府另有盤算

中國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,主要有三項原因:

(1)人民的消費能力成長

(2)國際油價下滑

(3)政策作多,購置稅減半

 

尤其是第三點,是本波中國汽車業成長的主要動力。

不過中國政府也不是省油的燈

在購置稅減半的背後,其實有著另一個盤算。

 

 

推動中國汽車「國產化」

這個盤算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國產化!

因為到目前為止

中國汽車市場還是以「合資品牌」所佔份額最大。

什麼是合資品牌?

例如:一汽大眾就是一汽跟德國福斯合資的汽車品牌

上汽通用就是上汽跟通用合資的汽車品牌

東風裕隆就是東風汽車跟裕隆汽車合資品牌

北京奔馳就是北汽跟賓士合資的汽車品牌。

 

中國在過去十年跟這些國際車廠打交道

無非是要學習以及提升國內汽車的自製能力

如今時機似乎更成熟了。

 

零組件廠優先受惠

國產化的意思,除了自主品牌的比例要拉高之外

車子零組件的比例也要大量自主化

因此早期在中國深耕的汽車零組件就有機會了!

為什麼呢?

因為國際大廠在零組件投入的研發成本是相當高的

以目前中國品牌的汽車廠是不容易做到的

唯有倚靠以往跟著外國大廠共同研發的台廠

才有機會達到汽車國產化的目標。

 

以本次參訪的 F英利(2239) 公司而言

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

車子裡的金屬件、非金屬件他都能夠做到垂直整合

而且跟著各大車廠,從東北到華南都有設廠製造

滿足各大客戶的需求

這是一般汽車零組件廠做不到的!

(請參考下圖)

 

跟國際高端車廠(例如:賓士、寶馬、奧迪)的合作經驗久

跟一般做 AM(售後市場的供應商不同

屬於第一級(Tier 1)供應鍊

進入障礙相當高

而且一但接獲任何一車款的訂單

訂單就是 5 年起跳

類似這樣優勢的台商

未來必定是中國汽車國產化過程的合作對象。

其他如變速箱齒輪組大廠 和大(1536)

鈑金大廠東陽(1319)、車王電(1533)

近期切入第一、二級供應鍊大廠

未來也很有機會搭上這波中國汽車國產化的浪潮

但最值得留意的指標股,仍是 F-英利。

  

資料來源:籌碼K線

 

抓對趨勢,搭中國「國產化」順風車

本次行程第二天開始

長春就降下瑞雪 (都四月份了還能看到雪,真幸運)

不過我們一行人包得跟粽子一樣...

 

 

如果不是親自來到長春

不能體會台商在中國東北經營的艱辛

如果不是親自到工廠參觀

就不能體會原來人們眼中的傳統產業

其實也有著比高科技更難跨越的進入障礙

只要能夠把握住時勢

我認為後續的發展絕對大有可為。

(完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Mo and Fr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