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大法人對市場的影響力,是各領風騷 還是 此消彼長?

 

最近有位來自馬來西亞的朋友,

想要投資台北股市,

希望我幫他上個「家教班」,

讓他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台灣的證券市場。

這一類的課程我之前上過很多,

從世新大學兼任教師

到中正社大的專任講師,

我都上過,也不陌生。

課程綱要不外乎市場介紹、

幾個大的產業分類、

財務報表以及市場參與者。

前面幾項的變化不太大,

可以用以前的上課內容直接教授

唯獨最後一項「市場參與者」,

我陷入了長考。

 

原因是以前我們在教授學生時,

都會說市場參與者主要有

公司派、散戶、中實戶、

三大法人以及政府基金。

其中又以三大法人以及公司派

對市場的影響力較大。

 

三大法人包括了:外資、投信以及自營商,

可是在最近五年,

三大法人這個名詞,變得有一點「名不符實」。

有圖有真相!

附圖一、二、三分別是近15

三大法人對於台股交易的金額以及交易占比,

在附圖一的外資交易金額中,

可以發現近五年跟近十年的外資交易

金額成長不大,

一年最大的成交金額約為13兆,

最小的成交金額約為9兆左右。


 

 

附圖一 、外資交易金額及佔比

資料來源:CMoney

 

 

但是附圖二投信的交易金額,

就衰退得很厲害了!

20072008年見高峰之後,

投信的交易金額就開始逐年下跌,

以往在外頭拜訪上市櫃公司,

碰到基金經理人時,

總覺得他們走路都會有風,

連上市櫃公司的發言人都會對他們禮遇三分,

現在的情況可就大不如前。

根據幾位操盤人的說法,

現在不僅一個人要操好幾檔基金,

基金的規模也大不如前,

對於個股的影響力可能比一個中實戶還要小。

 

附圖二、投信交易金額及佔比

資料來源:CMoney

 

 

附圖三是自營商近15年的交易金額圖,

跟投信相比較似乎是好得很多,

2012年開始,就一路往上增加。

但這是因為自營商的投入資金變大了嗎?

我認為不是,

因為如果把自營商的進出分成二部份:

一般性市場操作以及避險操作,

我們可以發現

避險操作總是遠遠超過一般性市場操作,

為什麼自營商的避險性操作

總是大於一般性操作呢?

這是因為自營商發行大量的權證,

不論是認購或是認售權證,

都必須要建立相對的倉位,

再加上最近主管機關積極地推動權證交易

間接造就自營商大量買股或是賣股的避險操作。


 

附圖三、自營商交易金額及佔比

資料來源:CMoney

 

 

不過最終還是要回到三大法人對市場的影響力。

從上面的描述來看,

三大法人勢力的此消彼長是非常明顯地,

但他們佔交易比重才是關係到市場的影響力。

外資在台股交易的佔比近三年頻創新高

已經逼近30%

而投信的佔比從過去的4%腰斬至2%

甚至降到1.5%

算是三大法人之中最悲情的了!

而自營商的交易佔比從1%急速拉升至8%

讓人不敢相信!

雖然自營商的操作以短線為主,

但他們對於市場的影響力,我們應該正視。

 

因此對投資朋友而言,

在法人籌碼的追蹤上,

波段性的操作建議仍以外資為主,

以往大家關注的投信,可以中性看待了!

事實上,我們回想過去二年的投信作帳,

不論是季底或是年底,威力都明顯減弱許多。

未來在「操盤機器人」的成行下,

投資人委託傳統投信基金操作的機率可能會更小,

取而代之的是

精密的程式以及電腦判斷勝率之後的策略,

當然外資法人也很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了。

所以,

傳統大家在談論的三大法人,

未來可能只剩下一個半了。

 

本文同步刊登YAHOO 奇摩理財-投資專題

 

作者簡介:

從事金融證券業超過12年,

合格證券分析師,

現於CMoney全曜財經擔任顧問、財經主筆,

並且是證基會以及中正社區大學講師。

 

投資首重總體經濟的多空循環,

並結合基本面選股與技術面操作;

認為「擇機入市」才是股市投資的獲利法門。

目前有2本著作:

「相信我,你的錢賺不完」、「台股股民曆」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 and Fr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